每到开学季,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们可能就有各种担心:
“马上就要开学了,要是有孩子不肯上幼儿园,黏人、哭闹,甚至一上幼儿园就经常发烧、头疼、肚子疼等等,各种状况频出时,我们该怎么办呢?”
本文通过对孩子分离焦虑表现、本质、原因、案例的解析,给到各位家长和老师入园前的三个准备,以及讲解了应对分离焦虑的父母对策、学校对策、老师对策、孩子对策、综合干预等的内容,为各方入园前预防、入园后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指明了方向。
一、入园前的三个准备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前后,我们通常要做好三个准备,分别是心理准备、能力准备和物质准备,以此来预防和处理孩子的分离焦虑。
NO.1 心理准备
心理准备分为两部分,即父母的心理准备和孩子的心理准备。① 父母的心理准备首先,我们父母亲要用平常的心态对待分离焦虑。如果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到幼儿园有轻度的分离焦虑,是没关系的,我们把它视为正常的现象。其次,父母的心理准备还指父母要慢慢地适应孩子即将要离开自己这件事,尤其是作为家庭主妇的妈妈,平常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而今后的白天我们和孩子就不会在一起了。此时,父母对孩子们上幼儿园要有一个积极的、快乐的心态。当父母有了这样一个心态,孩子就会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愉快的事情。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上幼儿园这件事也感到焦虑、不安,孩子们很容易就会觉得上幼儿园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关于孩子的分离焦虑,表面上看,我们常常会认为是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不愿意留在幼儿园,是孩子太黏人、太缠着父母了。但是,实际上往往更可能是父母不愿意让孩子上幼儿园,是父母不愿意和孩子分离,所以孩子就用不愿意和父母分离的种种行为,来满足父母的这个愿望。有时候,我们作为父母,在和孩子分离的时候也是很困难的,我们也是不太愿意的,我们要看到这个部分。在这里,你可能纳闷:“我有什么不愿意的呢?家里的小魔王、小怪兽走了,我生活清净了,呼吸都顺畅了,虽然也可能会想他,但是更多的应该是,我得多轻松开心啊。我们是很想让孩子进学校的。”其实,这只是我们意识层面的想法,实际上,从潜意识的层面来说,那些不能和父母分离的孩子,背后往往都存在着在情感上需要孩子的父母。为什么父母亲在情感上需要孩子呢?比如,在现实生活里面,孩子妈妈和孩子爸爸的夫妻关系不好,也就是说,母亲作为妻子和爸爸作为丈夫的关系不好,妈妈就需要孩子的这份情感。当她需要孩子的这份情感的时候,她就需要孩子留下。当妈妈需要孩子留下的时候,孩子往往就会通过不愿意离开妈妈,害怕离开妈妈,缠着妈妈,粘着妈妈等行为,来弥补妈妈在情感上不能被爸爸满足的部分。这比较复杂,我们往往不能一下子想明白,但是我们可以慢慢地去觉察这个部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所以,一个孩子是否能成功地与父母的分离,取决于父母愿不愿意和孩子分离。父母做好自己的心理准备,我们的心情要保持平静,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这是处理分离焦虑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② 孩子的心理准备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活动,来给孩子做好入园心理准备。第一,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入园仪式。类似于我们孩子成人时,我们会给孩子举办成人仪式一样。比如,全家给孩子买一个礼物,我们通过礼物的购买和赠送,来预示孩子就要进入幼儿园了。第二,我们也可以与孩子一起阅读一些幼儿园相关的绘本或书籍,通过绘本和书籍去了解幼儿园是什么样子的,以及我们在幼儿园里面要如何去生活。第三,我们可以提前做一个幼儿园生活的练习。比如,我们到学校放下孩子很重要,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家提前练习如何和孩子说再见,和孩子玩模拟幼儿园的游戏:“假设我们今天开学,爸爸妈妈把你送到幼儿园了,我现在要和你再见啦...(告别方式自拟)”比如,我们父母要大大方方地把孩子放下,接下来,我们要有一个再见的仪式,我们可以拥抱一下孩子,或者是亲吻一下孩子。然后,我们再和孩子说:“再见,祝你今天在幼儿园里待得快乐,待得开心!”最后,我们就离开幼儿园。这里我们要注意,我们放下孩子时最好是不要犹豫,不要拖泥带水,要立即离开。为什么呢?其实,大部分的孩子在分离方面一般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如果我们放下孩子后,舍不得走,在那里恋恋不舍,孩子可能就会觉得,是你离不开他,孩子有可能就会产生跟着你回家的冲动。所以,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我们放下孩子之后并没有舍不得,并没有离不开他的冲动。还比如,我们可以拿一堆玩具,玩与学校有关的游戏。比如,我们用玩具象征或者划分出幼儿园的各个区域,一个代表幼儿园整体,一个代表教室,一个代表吃饭的地方,一个代表睡觉的地方,一个代表娱乐的地方。然后,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扮演学校相关的生活和学习。第四,我们可以带着孩子提前去参观学校,提前让孩子先熟悉这个学校。然后,我们通过上述各种方式去告诉孩子,幼儿园里面会有老师,同学、教室、睡觉的地方、吃饭的地方、洗手间、娱乐场地等等。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讨论,如何在幼儿园的环境里面生活,幼儿园一天的生活流程是什么样的。包括,我们几点钟到学校,几点钟上课,几点钟休息,几点钟吃饭,中午在哪里睡觉,几点钟放学,爸爸妈妈会几点钟来接等等(我们接送孩子的这个时间点,对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准时接,准时送)。这些我们都可以通过幼儿园的绘本、游戏、参观等形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与分享。此外,我们同时也可以和孩子沟通和探讨,他在幼儿园里有可能会有哪些情绪和想法。我们也可以分享我们自己的体验,告诉孩子我们小时候第一天去上学时,我们的体验是什么样子,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同时,我们要用我们的一些积极言行来影响孩子。如果我们小时候没有进过幼儿园,或者我们已经不记得当时的感受和过程,我们可以把我们记得的刚到小学或者初中时的体验分享给我们的孩子。当然,在上述这些准备过程中,我们不要欺骗孩子,不要把学校说得仿佛一点困难都没有,说得像一个花园、游乐园。相反,我们要如实地告诉孩子学校的情况。
NO.2 能力准备
能力上的准备包括:独立生活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等这几大基本能力。
① 独立生活能力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包括了孩子如何吃饭、喝水、洗手、穿衣、上厕所等内容。此外,对于年满三岁的孩子,我们基本上都要和孩子分房睡觉了。有些家庭甚至是等到孩子上小学了,都仍然不愿意和孩子分房。但是,一般情况下孩子和父母分房分得越早,我们孩子的独立能力就越强。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幼儿园会感到焦虑?往往是因为前文中提及的,吃饭、喝水、洗手、穿衣、上厕所等活动,他都无法独立地完成。所以,他就觉得在他幼儿园生活得特别困难。如果我们在家庭里面,就已经慢慢地把这些活动都交给孩子自己做,孩子都能独立完成,等他到了幼儿园,基本上就不会有太大的问题。② 表达能力孩子在幼儿园里面有需要,孩子能不能去表达,对孩子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慢慢地在家庭里面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比如,当他上课的时候想上厕所了,要能举手报告老师“我想上厕所”;如果他口渴了,就报告“老师,我想喝水”。比如,在吃饭的时候,他敢于表达“老师,我想再吃一碗!我没有吃饱。”比如,他在不舒服的时候,表达“老师,我很难受。”...这些也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但是这却并不是每个孩子在陌生环境、陌生老师面前都能做到的。所以,锻炼孩子如何去表达自己的需要,是我们父母必不可缺的一个部分。
③ 社交能力社交能力的培养,就是我们要和孩子交流,在幼儿园里面如何和老师打交道?那么如何和同学打交道?对老师的社交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老师,让孩子提前对班主任有些印象。我们也可以让孩子给老师写一封信,或者让孩子给老师一段口语化的录音,加强孩子和老师的链接。另一方面,我们作为家长对学校和老师要有信任,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和老师的沟通和交流。我们在孩子开学之前了解一下班主任是谁,然后把我们的孩子也介绍给班主任,提前让班主任对我们的孩子有一些了解。这样,我们可以让孩子和老师有一个双向的认识。当然,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积极地和家长进行沟通和交流,积极配合父母。比如,老师也可以提前家访,一个一个地对班里所有的学生进行家访。在家访的过程当和父母接触,让孩子了解老师,老师也通过父母去了解班级里各个孩子的情况和特点,为后面适应孩子和孩子打交道而做好准备。总的来说,家校要合作,老师和父母要合作。孩子一旦有什么状况,我们家长和老师要及时地进行沟通,尤其是对分离焦虑的孩子。老师也要及时地和家长沟通,把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实事求是地和父母说,然后,我们共同探讨一个应对孩子的办法。对同学的社交对于三岁左右的小孩子,如果他在家庭里面,平时就有较多小伙伴相处的机会,或者有和他的兄弟姐妹相处的机会,那么他和其他小朋友打交道的能力往往会比较强。但是,如今我们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多,所以孩子可能没有兄弟姐妹,让他较少有和同伴打交道的练习机会。此时,我们可以带着孩子经常到有孩子的家庭里面,到孩子朋友的家庭里面去,让孩子能够接触他的同伴,邀请他的朋友一起玩。此外,我们也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和孩子一起到学校去。总之,我们可以通过以上这样的方式,提前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当然,我们在家里也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家长可以扮演同学或者老师,让孩子练习在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我们如何和老师交往等等。还有我们可以让他带一个他心爱的一个玩具,这样可以来代替父母亲来陪伴他,这也是一个比较好的做法。④ 自我保护能力我们要让孩子学会如何在幼儿园里保护自己。比如,我们要和孩子讨论幼儿园有哪些是危险的地方,包括高处、电源等,还有哪些是不可以碰的。比如,当我们和同学发生冲突的时候,如被打或被欺负的时候,我们可以如何去面对?如何去解决?还有,尤其是让孩子对自己身体的保护,如我们的隐私部位别人是不可以碰的。...上述这些内容,在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和孩子去讨论,让孩子能够做好保护自己的工作。
NO.3 物质准备
二、如何应对孩子的分离焦虑?
父母的对策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哪些做法相对是不太妥当的,哪些做法是比较妥当的。比如,当我们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然后孩子往往会拽着你,你坚决挣脱开孩子的手,强行离开;比如,我们在那里一直陪孩子,自己也不愿意离开。还比如,一些父母亲偷偷地离开,不和孩子说再见,孩子不知道父母是什么时候走的。上述几种方式,相对而言就不是特别合适,这样的方式会对孩子的心理带来一定影响。那么,我们应该要怎么做才更合适呢?
我们要知道,放不下的这类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和父母分离。我们可以在原地待一会儿,稍微陪孩子一会儿,然后等老师过来之后,就把孩子交给老师。这个过程中,我们仍然履行与孩子的分离仪式,拥抱他、亲吻他,告诉他在放学的时候你会及时地来接他,就可以了。我们要让孩子看到我们是开开心心地离开的。这是一个不带内疚的离开,不带哭泣的离开。有的时候,孩子哭泣,父母也伤心地哭泣,觉得“孩子哭得很伤心,我这样残忍地走掉,好像对孩子来说太不公平了,这样子显得自己很冷漠、很残酷。”这样,孩子的分离焦虑往往就会更难处理。所以,此时我们的内心里面不要去内疚,而是带着高兴、开心的心情离开。此外,我们仍然要能够坚持送孩子到幼儿园。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是不太愿意离开家庭到幼儿园的,我们做父母的需要坚持一下,不要轻易妥协,要让孩子看到父母要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坚定信心。那么,孩子往往就不会在父母这里争取不去的空间。
其次,父母的心态很重要,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相信以下两点:
第一个,相信我们的孩子,相信他自己能够慢慢地解决他的分离焦虑,慢慢地能平复自己的情绪,能够慢慢地适应幼儿园。第二个,相信我们幼儿园老师,相信他们能够处理孩子的这份焦虑。
有了这两个相信,我们就会带着相信离开,然后我们的孩子也会收到这份相信,他在学校里面的焦虑就会减少。如果父母担心孩子在学校会出问题,担心老师没办法处理焦虑,担心老师不能好好地对待孩子,担心学校没有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担心孩子没办法处理他的焦虑等等,这些常常会让孩子更焦虑。俗话常说,怕什么来什么。如果你担心这些东西,这些在孩子那里就都可能会出现。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亲,要尽量地去信任学校,信任孩子。
学校的对策
老师的对策